乙肝病毒基因组中前-x编码基因的界定

2007-04-25 09:18:55 来源:

[-hzh-]
探讨乙型肝炎病毒(HBV)基因组存在前-X基因. 乙型肝炎病毒(HBV)基因组内部结构基因与编码基因之间相互重叠,是基因组序列高度集中利用的一个典型. 早期研究中确定了编码病毒蛋白的4个开放读码框架(ORF),本研究通过对于中国HBV感染者的流行病毒株的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比较,阐明基因组结构的特点,并探索是否存在新型ORF的可能性.
考虑到HBV基因组序列的准种特点以及多聚酶链反应(PCR)技术的精确度,我们采用的技术是长距离且精确PCR(LA-PCR)技术,根据中国HBV患者的病毒基因序列设计PCR扩增用引物,自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血清中扩增HBV基因组序列,克隆入pGEM Teasy质粒,挑选克隆进行全基因组DNA测序,与其他HBV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.
测序结果提示来源于2个患者的5株HBV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在X基因之前存在一ORF,我们命名其为前-X(pre-X)区. 前-X区编码氨基酸与X蛋白融合表达, 该编码序列仅在adr血清型中有编码表现.
在HBV基因组中存在有一新的ORF,命名为前-X区,该区可能是一种HBV血清型特异性编码区.
 乙型肝炎病毒(HBV)基因组全长3 200个核苷酸(nt)左右,为部分双链DNA病毒. Galibert et al [1,2]于1979年发表了HBV基因组的第一个全长核苷酸序列,长度为3 182 nt,血清型为ayw亚型,我国学者[3-5]于1984年报道了中国大陆流行的adr亚型全序列. Galibert et al [1]较初的研究将HBV基因组划分出4个开放读码框架(ORF),分别命名为S、C、P、X区. 1990年Loncarevic et al [6]克隆了一株adr血清型的HBV基因组,发现了前-X基因,并初步认为是adr血清型特异性的一段序列.Takahashi et al [7]于1995年的初步研究认为前-X区变异与肝细胞癌(HCC)的形成有关,之后在1998年发表[8]的研究报告中发现来源于HCC患者的40个全HBV基因序列中,有18株具有前-X基因,且均为adr血清型.我们应用长距离并且精确PCR技术(long and accurate PCR,LA-PCR)研究了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存在的HBV病毒子基因组,证实前-X基因存在于中国大陆流行HBV株中.
  应用的LA-PCR试剂成套试剂均购自日本Takara公司,pGEM Teasy载体、玻璃奶试剂、和琼脂糖凝胶为Promega公司产品,细菌JM109为本室保存,蛋白酶K为Merck公司产品,酚、氯仿、氨苄青霉素、X-gal等均为国产试剂.
1.2 方法
1.2.1 HBV全基因组的克隆与测序  见文献[9,10]. 简言之,自诊断为病毒性肝炎,乙型,慢性[11]的2例患者采集静脉血,蛋白酶K消化-饱和酚: 氯仿(1∶1)抽提法提取200 mL血清中的HBV DNA. 参考文献[12,13]中改进的全长HBV基因组扩增方法,设计引物为P1:5- CCG GAA AGC TTG AGC TCT TCT TTT TCA CCT CTG CCT AAT CA-3,P2: 5- CCG GAA AGC TTG AGC TCT TCA AAA AGT TGC ATG GTG CTG G-3. PCR法扩增目的片段. 玻璃奶法回收PCR产物,与pGEM Teasy载体连接.将重组质粒转入细菌JM109. 选择经鉴定pGEM Teasy内插入3.2 kb产物的菌落送检测序,由上海博亚公司完成.测序结果存入美国国立卫生院GenBank中. 1.2.2 核苷酸序列分析  应用DNA SIS对获得的5个克隆进行了ORF判读,并将推断的ORF翻译为氨基酸序列,应用Vector 6.0版软件对推定的ORF核苷酸序列与氨基酸序列与已经存储在GenBank中不同血清型的HBV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,血清型包括: adr[4,14]、ayr[15]、adw2[6]、adw4和ayw[1]. 1.2.3 前-X区氨基酸序列比较  在美国国立卫生院(NIH)生物工程信息中心建立的门户网站,应用BLAST软件,以本研究证实的G683-A2编码的前-X区氨基酸序列进行搜索,以寻找存储于GenBank中的表达前-X区基因的克隆.另将该段氨基酸序列在Vector 6.0版软件进行疏水性分析.
HBV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的测定  以2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抽提的HBV基因组为模板,应用LA-PCR-TA克隆方法,将实际存在的HBV基因组克隆到测序载体中. 经验证后,选择5个克隆测序,分别命名为G683-A1、G683-A2、G683-A3、G376-A6和G376-A7,获得的HBV基因组核苷酸长度分别为3 215、3 182、3 213、3 215和3 125 nt. 测序结果存入美国国立卫生院的GenBank中,序列号为AF363961、AF363962、AF363963、AF384371和AF384372. 2.2 核苷酸序列的分析  5株克隆之间的比较提示: G683的3株克隆之间的同源性为97.5 %,G376的2株克隆之间的同源性为96.6 %. 按照Galibert et al [1]较初定义的X区分析5株克隆的X区ORF,4株克隆编码155 aa,一株由于发生终止密码子的替换突变,导致编码长度延长至179 aa. 应用DNA SIS软件对上述5个克隆的ORF再分析过程中,发现在5株克隆的X区的上游均有一ORF,该区长168 bp,与X基因融合表达. 我们为了排除选择样本的误差,在GenBank中选择不同血清型的全基因序列进行比较,选择的GenBank序列号为:D12980 (adr[11]): 3 215 bp; G329616 (adr[4]): 3 221 bp; X04615(ayr[12]): 3 215 bp; X02763 (adw2[13]): 3 221 bp; Z35717 (adw4):3 221 bpG329640 (ayw[1]): 3 182 bp. 结果发现克隆株G329616存在前-XORF.X04615在前-X区第一起始密码子ATG处由于核苷酸的替换突变而成为TTG,克隆X02763Z35717和G329640在前-X区第一起始密码子ATG均编码CTG,因此不表达前-X多肽. 另一adr亚型克隆D12980在第一起始密码子ATG无替换突变,但在第二起始密码子ATG之前出现替换突变,而终止了前-X多肽的表达.2.3 氨基酸序列的较 前-X多肽氨基酸残基(aa)序列比较结果见图1(略). 新的ORF长度为168 bp,编码56个aa,克隆G683-A2编码的前-X基因推断的氨基酸残基序列为: MGLGYWPSPPAWNLCGSSADPYCGTPSSLFC SQPVWSETYRNRQLCCPLSEIHLLS.G 683的3个克隆在0位编码脯氨酸(P),G376的2个克隆与克隆G329616编码组氨酸(H); G683的3个克隆在第38位均编码谷氨酸(E),而G376的2株克隆与克隆G329616编码为赖氨酸(K). 以G683-A2编码的前-X多肽分析,该多肽Mr 6 200,有15个疏水氨基酸残基,24个极性氨基酸残基,5个半胱氨酸(C). 此外,该多肽还包含7个亮氨酸(L),分别位于第3、14、29、45、49、54、55位,以及9个丝氨酸(S)[16].
        在美国国立卫生院(NIH)的门户网站,应用BLAST软件,以G683-A2前-X区编码的推断氨基酸序列进行搜索,发现存储的19 (18)个克隆有前-X区多肽序列,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5-94 %.
[1]首先将HBV基因组全序列测序并发表出来,当时即定位了4个ORF,分别为C、P、S、X区.之后我国学者[3,4]于1980年代解读了大陆HBV流行株(adr)的全基因序列. 目前在美国国立卫生院的GenBank中,存储了200多HBV全基因组序列,但多数学者对4个ORF分区的界定并无异议. 本研究利用LA-PCR-以TA克隆-测序技术展示了同一患者来源的HBV基因组不同克隆之间的变异程度,G683的3株克隆之间的同源性为97.5 %,G376的2株克隆之间的同源性为96.6 %,证明患者血清内的序列是不完全相同的,符合准种表现.本研究其他报道[17-25]证实了近年其他学者[26-31]提出的HBV准种假说.   本研究在分析所获得的5个克隆的过程中,在X区之前发现还存在一个ORF,长度168 bp,编码56 aa. 以G683-A2编码的前-X多肽分析,该多肽Mr 6 200,有15个疏水氨基酸,24个极性氨基酸.应用DNA SIS软件的蛋白质分析功能分析了前-X和X基因的完全表达产物,前-X区较以往认为的X蛋白多出一个小的亲水区. 前-X区编码多肽含有5个C,可能形成多个二硫键,易于产生新的二级结构. 如果该区被证明是真实存在的,那么前-X和X蛋白(我们初步命名其为全X蛋白)与X蛋白有不小的差异. 前-X多肽含有24个极性氨基酸,形成一个亲水功能域,可能影响到整个蛋白的空间构象. 在对我们获得的5个克隆与甘人宝et al [4]报告的前-X多肽进行比较时发现,G683的3个克隆在0位编码P,G376的2个克隆与克隆G329616[4]编码H; G683的3个克隆在第38位均编码E,而G376的另3个克隆编码K.这印证了我们[32,33]以前的关于HBV在不同患者体内存在个体化变异的报告. 我们应用了2种方法来证实前-X区的真实存在. 方法一是在GenBank中选择不同血清型的HBV基因组全序列,应用DNA SIS软件重新确定其ORF,结果发现甘人宝et al [4] (1984年)揭示的HBV基因组序列中存在前-X区ORF. 其他亚型不表达前-X区多是由于前-X区起始密码子ATG发生替换突变所致,其他亚型的克隆表现为TTG (X04615),或CTG (克隆X02763、Z35717和G329640). 另一adr亚型克隆D12980保留了第一起始密码子ATG,但在两个起始密码子之间由于发生替换突变,而终止了前-X多肽的表达.初步推定前-X区起始密码子处发生的替换突变可能是血清型特异性的. 方法二是利用NIH网站的BLAST软件,将前-X区编码氨基酸序列输入后进行同源性搜索,结果发现已经存入GenBank中的序列中,有19个克隆中含有的氨基酸序列与本研究获得的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,分别为来自2组报道,其中2个克隆是来自同一序列的不同解释,另17个克隆均来自日本学者[8]对肝细胞癌(HCC)患者体内存在的HBV基因组分析所获得. 我们克隆的氨基酸序列与18例相关克隆的比较,发现同源性为85-94 %. 这些克隆的共性为: 一均为adr亚型; 二均克隆自HCC患者.综合上述2种方法证实的结果以及我们的资料,可以肯定前-X区是实际存在的. 我们认为多种资料的研究结果证明前-X区是事实存在的,以往的研究认为该区的编码并不是一种普遍现象,因而未加以重视. Zuckrman et al 或其他教科书均未提及前-X区的存在,仍沿用Gelibert et al建立的ORF划分方法.我们分析的结果提示具有前-X区的HBV克隆株多来自日本和中国,且均来自adr亚型,而欧美学者由于选择的样本误差可能是忽视了该区域的主要原因. 另外,由于目前仍缺乏对HBV的大规模分子流行病学资料,因此早期发现前-X区的学者[6]可能认为一些位点发生变异,而不认为这是一种主流现象,因而未得到重视[34].早在1990年Loncarevic et al [6]自HCC患者血液中克隆的adr亚型的HBV基因组中提及了前-X区,作者简单介绍了前-X区的存在; Takahashi et al [7]于1995年的研究结果认为前-X区与HCC有密切关系. 1998年,Takahashi et al [8]自HCC患者体内克隆了40株HBV全序列,其中38株为adr亚型,其中18株含有前-X基因,作者综合以往的资料,认为前-X基因与HCC有密切的关系. 但上述资料分析的患者病例数较少,结论需要进一步推敲.我们选择的患者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,并不是HCC患者.我们搜集的24株编码前-X基因的克隆均为adr亚型,提示前-X区的存在可能是一种亚型特异性现象. 与HBV表面抗原大蛋白[35-37]一样,X蛋白是一个强的反式激活因子[38],该蛋白反式激活作用不仅作用于病毒蛋白启动子,更可以通过与癌基因的相互作用而调控细胞的分化[39-41] . 根据Takahashi et al [7,8]的观察,该区与HCC密切相关,是否提示全X蛋白较X蛋白有更强的反式激活作用,还有待于进一步确定.根据针对前-X多肽的氨基酸组成分析,发现该区域含有多个S,可能是磷酸化的重要区域,与细胞内信号转导有关. 作为完整的基因,以前确定的4个ORF有4个启动子,分别为S启动子I、II(SP I和SP II),X启动子(XP)和C启动子(CP)[42-45],前-X区位于既往定义的XP区. 启动子区定义的方法目前仍沿用报告基因表达调控法[46,47]所确定,刘妍et al [48]以往的研究解释了不同准种克隆对CP的影响,我们将应用这种方法进一步确定前-X之前是否存在有新的启动子区(XP II?),并研究HBV异质性[49]对启动子区功能的影响.总之,在HBV X基因之前存在有一融合编码的ORF,为前-X区; 如前-X多肽的表达得到进一步证实,将对HBV感染的检测、全X蛋白的功能、HBV的致癌机制的研究均会产生重大影响.我们早先的研究探讨了X蛋白[50]不同变异株的反式激活作用的强弱,下一步将探讨全X蛋白的反式激活作用.

3333
3334
更多>
  • 所有的乙肝患者都拥有极强的传染性么?

    对于乙肝,很多人都谈及色变,尤其是老一辈,它们那一代曾经历过很严重的乙肝流行,深知乙肝的危害。据统计,在国内是个人中就有一个“乙肝人”,乙肝病毒携带者达到九万人以上,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达到二万人以上。我们都知道乙肝是具有很强的传染性的,那么是不是体内存在乙肝病毒,就能引发传染,所有的乙肝患者都拥有极强的传染性么?

    ... 详情
  • 传染性强的乙肝是如何进行传播的?

    曾经乙肝在国内有过一次大爆发,成为了上一代人的记忆。虽说现在的医疗水平提高了,乙肝的发生和传染也比以前更少更容易控制,但是这并不代表者乙肝已经消失了,乙肝的患病率依旧居高不下。在生活中,很多人因为害怕被传染上乙肝,从而会本能得排斥乙肝患者,但只要正确了解乙肝的传播途径,我们大大可以不用惊慌失措。

    ... 详情
微信 微信
微信
微信
公众号 公众号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顶部 顶部
顶部